載入中...
第三章「英國人」:
一、果敢與英國人 
 28 Apr 2024
在占領上緬甸以後,英國人用了4年時間,32000人的兵力,在兩名少將和6名准將 的指揮下,平定了緬甸。這是一個付出了很高代價的軍事行動。英國人對繼續向撣邦擴張,產生了遲疑。他們發現,與當地土司合作而統治這個地方,比他們出兵占 領及直接統治這個地區要更好得多。從經濟利益上權衡,英國人占領緬甸之後,對通過中國雲南獲取利益的戰略,促使他們慎重考慮:是不是要向撣邦擴展自己的影 響力。

在當時,撣邦的統治相當混亂。在緬甸皇帝滴波(Thibaw)壓迫下,導致了部份撣族土司的明顯反叛。從那個世紀的早期起,興威土司開始抵抗緬軍的進駐。 這種抵抗,逐漸擴展到其他地區。在南方,這種反叛,演變成後人所知道的Limbim(令丙)密謀事件。這個事件是撣族土司們包括景棟、猛乃、弄掃和猛保等 土司,與令丙王子的一種聯合行動計劃。計劃推翻滴波,扶持令丙王子登位。令丙承諾,他將取締民眾憤恨的"人頭稅",不干涉撣邦的一切事務。這些事情的發 展,出現了一種局面,即政治不穩定,有些地方甚至已處於無政府狀態。當英國人在緬甸出現時,緊張的中國政府,邀請撣族土司首領參加會議,並簽署了一個友好 協定。為了回應中國人的做法和態度。昔波土司在他寫給英國駐緬最高長官的信中說:
"
我們撣國的首領們,首先考慮的是,那一方能夠提供給我們和平與幸福。然後,才考慮跟那方面的政府建立友好關系。"

這裡說明了一個沒有時間性的感受。明確反映了那些地處邊境的地方所持的態度。這也是一個很明顯、很簡單的一種感情。也就是說:如果你對我好,我將會是你的朋友;動用武力,對這些邊境地區,很少會奏效。
在撣邦對當時情勢的反應下,英國人采取了"和平滲透"的政策。他們通過有影響力的土司,如北方的昔波,南方的堯水。當這些土司對他們的忠城度被肯定之後, 很少會有其他土司還會反抗他們。英國人向他們保證;不會干涉他們的內政。但要求土司保衛各自的安定和平及不壓迫人民,並向英國當局繳納一定的賦稅,承認英 國政府的領導。英國政府的回報是:承認這些土司及其世襲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的存在,沒有不被歡迎的。

在1886年的早期,根據英國法令第33條第3章節,上緬甸及撣邦,被宣布為英屬印度帝國的一部份。1887年,撣邦第一次被載入有關上緬甸的法律條例中。條例載明:在撣邦北部和南部,將刑事和民事方面的事務,以及稅務方面的行政管理權利,授予當地土司。

這樣一來,撣邦就變為英屬印度的一部份了。在那個時候,撣邦土司們,由於政治上的幼稚,沒有意識到這種分割,對撣邦此後作為緬甸國家的一部份等這些條例問 題可能帶來的影響。撣邦對作為緬甸一部份這個問題,歷來感到不滿。因此,在聯合爭取緬甸國家獨立時,曾表現出不願意和極為勉強,直到昂山對他們勸說之後, 才參加了要求獨立的行列。但無論如何,這種同盟,僅僅維持到1960年。因為民族反叛鬥爭,從當年開始了。事實 上已變成內戰,直至今天還得不到解決。

隨著英國人正式占領上緬甸,《英國人在撣邦建立影響力的計劃》已經在曼德勒(瓦城)寫好了。計劃承認新勢力的存在,對依附他們的人,給予優先權,直到他能夠維持局勢。
1887—1888年間,(Hilder Prand)優特·布朗特先生,用了5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整個撣邦:
他接受土司們的歸順,承認他們的首領地位,建立起他們與政府以及其他人的關系,定下每個首領必須上繳賦稅的數額。由此,在撣邦建立起了英國政府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英國人兵分兩路,一路向北撣邦,一路向南撣邦。北部的人,由R·A·Yates耶斯少校指揮。他的部隊,在1888年2月,首先抵達滾弄。4年後他們來到 果敢,進行戶藉人口調查,意在確定果敢應繳賦稅額度。在英人未占領緬甸之前,中緬邊界分別很不明顯,邊境地區如果敢,既向興威(木邦)進貢,也向中國繳 稅。在占領緬甸之後,英國人派出了好些調查組,去確定:①、撣邦對中國直接或間接的忠實程度;②、哪些地方忠於中國或不忠於中國。這對英國人鞏固他們的殖 民統治,是很有價值的。

根據緬甸皇宮裡面的官員提供的信息:果敢被想像成為是一個"向阿瓦王朝進貢的地區。"根據1894年北京條款:果敢還是中國的一部份。由於英法在滇西南殖 民利益上的競爭,導致了1895年6月20日的《法中協定》,在協定中,中國將靠近緬甸東部的一部份土地,即兩個版納(一個版納為一千塊稻田),割讓給法 國。在此後的中英協調中,1897年的條約,中國被迫放棄了果敢。這塊在中緬邊境上的小土地,被稱為"中國的撣邦"以及"緬甸的撣邦"。以此區別那些中緬 邊界之間的地區。中國的撣邦包括戶撒、腊撒、猛板。戶撒、腊撒的居民,多是阿昌族,只有他們的土司是撣族。猛板,又叫中山;其土司是漢族;根據1897年 條約,是劃歸給果敢。其他中國的撣邦還有:南甸、干崖、盞達、隴川、猛卯、遮放、芒市、瀘廠。果敢,處在國際勢力的掌心之中。它的被移交給英國,繼之又是 緬甸的統治,造成了後來這個地區政治和社會的復雜性。

果敢在1897年之前,其行政相當獨立。但自那時以後,有一部份時間,被歸在北興威(木邦)之下,但至今未發現有具體的歷史記載,那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 候?就因為有這麼一段歷史恩怨,因此,導致果敢與木邦之間關系始終不和。應該說,歷史以來,果敢與木邦的關系,從來就沒有好過。在1850—1875年之 間,發生過由木邦官員挑起的對果敢村寨的多次攻擊。在其中一次衝突中,果敢土司率部在芒羅一帶,打敗了木邦軍隊。有一次,木邦頭領及其部屬,在害羞水被果 敢土司軍隊包圍繳械,繼之被遣返回木邦。1890年,在木邦對果敢村寨發動多次進攻之後,果敢占領了滾弄,並將其劃入自己的版圖。果敢多數是漢族,興威 (木邦)多數是傣族,在語言交流上存在著困難,在風俗習慣等文化方面存在著差異,往往造成相互之間的懷疑、誤解和不信任。

說到英人對撣邦的政策,它是外交手段和武力結合的一種公式。根據從果敢得到的證實:當英國人第一次到來的時候,他的首領和人民,都沒有來迎接這些外國人, 他們不願意也不敢肯定這些陌生的白種人會對他們有什麼企圖?英國的官員很大膽,首先送上一套質量很好的毛呢制服和一些武器及其他禮物,作為對首領友好的像 征。接著還打槍給大家看。這樣,就吸引了很多人來看熱鬧。接著邀請看熱鬧的人群中較膽大的人來參加打靶。這樣,即留給當地老百姓一個印像;雖然英國人有優 越的武器,但他們對老百姓還是友好的和善良的。由此,當地人對他們的猜疑和不友好的情緒,也隨之消失了。

克欽族確不輕意屈服在英國人的勢力之下,他們抵抗了好多年。英國人在他們的戰略行動過程中,讓果敢提供騾馬,幫他們運送所需物資。在起初第一年內,果敢沒 有一家人,願意讓他們的騾馬去馱腳,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跨過怒江,因為這樣做,就等於去死。這種迷信的影響,多數因為是那些敢過江的人,多半都帶了瘧疾病 回來,雖然當時的人民還不知道是什麼病,但知道只要染病,往往會導致死亡。由於沒有一個人願意讓他們的騾子去馱腳,結果,土司只好勉強讓自己的馬幫去幫助 政府運輸。當這些馬幫返回來的時候,這些牲口不但沒有死亡,看起來還喂得很好,更胖更健康。趕馬人也得到很好的待遇。所以,幾年後這些趕馬人發富了,變成 了地主。他們稱贊他們的英國上司的紀律和好處,他們還帶回來了新的知識。他們發現英國官員騎在牝馬身上,這種事情在果敢從來未有。因此,在果敢趕馬人中, 引起了捧腹大笑。就像探險者一樣,他們看到或經歷了新的人物和事物。在他們回來的時候,他們會驕傲地展示他們帶回來的東西,比如香煙、毛呢大衣等等。第二 年,有許多趕馬人報名要去,但因所需人手有限,有些還得被辭退。在此後幾年中,特別是英國統治時期,馱腳成了一種很茂盛的貿易。它給土司、他的家族,以及 果敢人民,帶來很大的好處。英國人在撣邦及其他前線地區的許多軍事行動中,需要上千的騾馬運送軍需物品。因需求很大,連靠近邊界的中國邊區,如鎮康、耿 馬、孟定的馬幫,也來參加運輸。

這就是英國人如何贏得果敢人的信任。不管反帝國主義者和反殖民主義者會如何爭辨,但是,從1897年至1942年這個階段,是果敢最穩定、最安全的時期,這個說法在果敢是普遍被接受的。

附加檔案


Comments:

Power By SITES.COM.MM 回應:0.03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