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第二章:源流 
 28 Apr 2024
果敢楊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42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前一年。在南京柳樹灣大石板,楊家的先祖楊高學,他是一位武舉人,武舉人通常是軍官的後代。1642年,在中國是動亂的一年。抵抗滿清人的入侵,用光了中國朝廷僅有的財富。從朝廷到地方官員,貪污腐敗,引發了頻繁的農民起義和軍隊反抗。明朝廷的無能失治,導致江河決堤,災難遍地,人民無家可歸。結果,在1644年,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滿州人打跨了明朝。當時,楊高學只有22歲,而且是一個忠於明朝的人。他追隨明朝廷從南京到浙江、廣州、廣西,最後在雲南住下來。1657年他到達大理。次年,與一位順寧茶商的女兒結婚。H·R·戴維斯少校在1895年到達順寧時,對這個地方有如下描述:


"2月14日,我們穿過一個山嶺,到達了順寧。這裡並不能稱作平原,僅僅只是一塊種植的平地,只有半英裡寬,中間有一條叫做"Pei-ch'ioa ho"的小溪,兩岸有梯田。城子建在平掌兩邊山腳,海拔約5400英尺,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城子周邊長1英裡左右,外城築有15英尺高的城牆,裡城築有土基城牆。在外城和裡城之間,居住著六七百戶居民。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即永歷帝,在雲南統治了幾年。如果需要,他可以向興威和"maing maw"寫信要兵。他到騰衝後,拿出100  金子交給八莫土司,叫他到瓦城向緬甸皇帝疏通,給予庇護。獲准後,他和隨行700多人,棄甲乘船南下瓦城,被安置在皇宮對面。對此,其余未跟隨他同時下瓦城的其他各路的官兵,認為是緬甸軟禁了永歷帝,曾舉兵攻打瓦城而未遂。永歷因此還向緬甸皇帝作過道歉。1662年,其兒子娶了滿州皇帝公主為妻的吳三桂,率兩萬清兵,抵達瓦城附近的昂丙列,要求緬甸皇帝兵德烈交出永歷帝。結果,永歷帝被吳三桂押回昆明而被吊死。
永歷皇帝死後,楊高學放棄了反對滿清的立場,在順寧住下來,與家人過著安定的生活,並有了兩個兒子;楊映和楊正。

1682年,在20歲時,楊映娶楊書女兒為妻,經營茶葉生意,逐漸發富。在那個時候,順寧有許多腐敗官員和土匪,楊映的發跡,導致了這些人之中某些嫉妒他的人,向滿清政府投訴,說楊映是明朝忠臣的後裔。楊映意識到危險可能降臨,同時,考慮到不能全家人一齊被擒。於是,楊映和他的長子楊富才,向東逃難;他的妻子則用背籮背著兩個年幼的兒子,獻才(譯注:其他史料有"猷才"之說)和高才(Gao Tsai),往西逃難。她輾轉到達科干山(今天果敢)中部老夯岩(現屬中國)。顯然,這家人最後還是團圓了,因為楊映和他的妻子的墳墓,現在還在火燒寨。直到1960年,楊家這個家族每年還去掃墳拜墓。楊映後來將家搬到紅石頭河,在這裡,他的家業逐漸發展壯大。其中他的二兒子楊獻才,逐漸表現出領導才能。當時,科干山眾多部族之間的爭奪鬥爭十分激烈,因為交通和信息閉塞,種族之間相互猜忌很大,關系緊張。

楊獻才所在興達戶(今天大水塘地區),位於果敢的中部,當時有個叫陳駙馬的人,是興達戶的首領,經常受到土匪及其他部族的攻擊。陳駙馬不但無能,而且懦弱,遇事拿不出主意。

1739年,怒江沿線的土匪,再次侵犯附近的村寨,楊獻才在這個關鍵時刻,拯救了這個危險的局勢。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尊重他,承認他是大家的首領。在楊獻才的統轄下,興達戶是和平與穩定的。他首先是組織當地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讓他們自己保護自己。在和平與穩定之下,他鼓勵附近村寨的居民,與興達戶通商,或遷居興達戶。這樣就減少興達戶與周邊部族的隔閡。他還制定了一些基本法律和向貧窮、老弱、疾病及喪失勞力的人,提供食物及其他生活用品。當土匪洗劫紅石頭河居民時,他最小的兄弟楊高才,被派去抵抗土匪,楊獻才則將衙門遷到楂子樹。當時興達戶的轄區,就像今天的大水塘。它的中心是岔河,東邊是紅石頭河,西邊是楂子樹,南邊有竹瓦寨,北邊是南郭。由於看到興達戶的穩定和強盛,周邊許多部族開始投靠興達戶,要求得到興達戶的保護。(地圖3)。楊獻才的智慧和他的公道,贏得了人民的信任。他倡導的組織和行政管理法,給以後歷任楊家世襲土司定下了執政的規範。他所制訂的領導人的守則是:(一)知識和經驗超越別人;(二)果斷;(三)得到人民的擁護;(四)是遵紀守法和品德高尚的模範;(五)是人民生命財產的保護者;(六)有正義感和仁慈心;(七)要有個人魅力和領導藝術。在當時果敢那種特殊情況下,只有那些在體質上、心理上和人格上很強的人,才能得到生存。由於這些守則,楊家得以保持他的不間斷的世襲領導權而近250年。

楊獻才62歲去世,他被埋在老夯岩。1758年,楊維興接替他的父親職位,跟隨他父親的腳步和遵循他父親定下的規則,他贏得人民的尊敬。他有4個弟弟:楊維仁、楊維信、楊維新和楊維林。他們每個人,都為擴展科干山領土作出了貢獻,此時其轄區比其父親時代拓展了10倍。楊維興的領導,主要在軍事征服和擴大政治影響。第一個被征服的是楊德山,原因是克欽(注:即景頗)族人准備攻打楊德山,楊維興即派駐在漁塘的親戚楊玉率兵去幫助和領導抵抗克欽入侵者,在打敗克欽人之後,楊玉就在楊德山住了下來。由此,興達戶的影響又擴大了。木古河,也是被100多人組成的克欽部隊攻打,他的兄弟楊維信率部去抵抗,克欽失敗退走,楊維信就在木古河住了下來。由於興達戶的擴大,他的弟弟楊維仁,被派去管理大水塘。他的一些侄子,則被派去守衛和管理白沙溝和岔河。與此同時,班中和班永的首領,也來請求保護,他又派他的小兒子楊有泮,到班中班永駐扎。因此,班中、班永兩地,也歸入興達戶統轄了。為了隨時能夠應對入侵者,他組織了很多民兵,令其長子楊有根指揮。在楊維興的領導下,興達戶吸收了放馬場、大山、南令壩、班中、班永、螃蟹河、酸格林、老街壩、漁塘、楊德山、忙牙、木古河和瓦窯,行政中心也由楂子樹埡口,搬到楂子樹大寨。

在1765年—1769年,中國對緬甸統治阿瓦的皇帝醒彪顯(Hsin Phyu Shin),發動了4次大的戰爭。當時,醒彪顯的軍隊,被拖住在對泰國的戰爭中。1767年,入侵的緬甸軍隊,曾經占領過泰國的皇城Ayuthia 阿育得雅。當時,在中緬邊界發生了一些衝突,當緬甸軍隊攻打一些拒絕向其進貢的撣族土司時,一部份撣族土司跑到雲南,尋找保護,以幫助他們重新取得政權。此時,又發生了一些問題。中國商人在八莫被抓,有一個在景棟被殺。結果,中國軍隊在一部份撣族土司,如木邦、八莫、莫高、景棟土司合作下,開始入侵緬甸。果敢也被征派了300個兵,加入中國軍隊參戰,時值清代乾隆時期。乾隆的大將軍傅衡,被緬甸Maha thiha Thura 瑪哈·底哈都亞領導的緬甸軍隊徹底打敗。最後,中國被迫將撣邦的猛汞、猛養讓給緬甸,還將中國的一位公主(其實是永昌府小姐)送給緬甸皇帝醒彪顯。(譯注:醒、緬語為像;彪(piou)為白色;顯,為主人;大意為白像的主人。)

1759年楊維興去逝,也被葬於老夯岩。他的大兒子,當時25歲的楊有根繼任。在楊有根執政期間,"果敢"這個名詞,開始被使用。這種改變,有其政治含義,而且是根據他的秘書的建議而改的。因為科干山,是由中國延伸南來的一支山脈。將山字去掉,改為"果敢"2字,表示這個地方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也表現出自己自治的心願。

在楂子樹,行政機構分為兩個層次,即大營盤、小營盤。還在木城(黑崩龍寨)、戴家寨、八仙桌,設立營盤。還用武力征服了大硐地區的金竹林。這個地方,系楊有泮及楊國華於1804年率部占領。還有個親戚,被指派去管理大硐。在北部的佤族地區金念和仰況,以及由撣族控制的地區大猛乃和小猛乃,也成了果敢的一部份。使果敢領土,再次得到擴大。當時果敢的領土,東面到大硐,西面到螃蟹河,北面到金念,南面到羊哨。在楊有根統治時期,清朝政府經常派代表下來視察並報告邊界情況。有些地區得到承認。這些地區有:鎮康、耿馬、孟定、興威(或木邦)、猛板、龍陵和果敢,果敢因此成為雲南的一部份,由永昌府管轄,每年進貢。必要時男子會被征調去當兵。當時果敢轄區,有現在一半左右。


附加檔案


Comments:

Power By SITES.COM.MM 回應:0.017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