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寫字室,看著窗外在堪培拉秋天陽光下帶著露珠的鮮紅色玫瑰。玫瑰對我永遠是有吸引力的。我喜歡它那堅韌潤滑的花瓣和當你靠近
它時的那種清香。更特別的是,因為它帶回了我童年愉快的回憶
,它讓我回憶起那些童年的日子。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們夏天回到果敢
時,花園裡的那些玫瑰叢。我的家鄉果敢,在緬甸北部的一個角落
。而我們則住在離果敢80英裡遠,一個叫做腊戌的撣邦北部城市
。我的弟妹和我,在腊戌一個由天主教修女們開辦的學校讀書
。在緬甸,教會學堂,被認為是能夠提供最好教育的學校。在夏天
,我們會回到果敢,去躲避腊戌的炎熱。那些玫瑰,據說是我已去世的
祖母種下的。衙門的建築,有一個很大的庭院。在進入衙門通道的兩旁
,有兩叢盛開著的玫瑰。庭院用光亮的石板鑲成,在月光下發出淡淡的
反光。我們常在那裡玩捉迷藏,或跳或唱,充分表達著只有年輕人才會
有的快樂。那些月光照不到的角落,又會被汽燈所照亮。
我們喜歡到衙門後山去探索觀察和摘黃泡以解渴,我們也喜歡在松軟的斜坡上打滾,直到感覺疲倦。我們還經常在清綠的草地上野餐,吃的只是簡單的米飯和摘來的野菜葉醮鹵豆腐水;喝的是從竹筒裡倒出來的泉水。
所有這些,看起來離現在我的堪培拉的家,是那麼遙遠。我來到堪培拉,是1986年。這是很突然的,而不是預先設想好的。我的丈夫是一位聯合國官員,他曾在澳洲居住過20年,而且在堪培拉也有親戚。我們選擇堪培拉,是因為我們有學齡孩子,我們想堪培拉完善的教育設施和鄉村式的自然環境,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我對澳洲的認識,除教科書上認識的一部份外,是很有限的。我們對美國認識比較多,因為我們經常地、大量地接觸美國電影、汽車、搖滾舞及時尚等。澳洲好像與我的亞洲主流文化差異很大。誰是澳洲人?他們的歷史怎樣?他們有那些生活方式?這些都是等待答案的問題。整合的程序,從移民踏上澳洲第一步就開始了。
我發現我對澳洲感到很困惑,首先我想因為澳洲和緬甸,有過共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過去,講的都是英語,將會存在一些相似。但結果不然。在整合的過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平等主義 在一個記者采訪前總理鮑·豪克時,我驚訝地聽到,這位記者直呼總理的名字。當鮑·豪克離開政壇後,選擇的是去當一名記者,那更是令人費解。像他那樣在這塊土地上曾經位屬至高的人,怎麼會去選擇一份地位較低的職業,他讓我非常難以理解。因為在緬甸,一位退休的總理,只會住在他們富麗堂皇的豪宅裡;曾經到達過最高政治地位的他,絕不會考慮去選擇當一名記者,或低於聯合國秘書長這樣的職位。但卻使我認識到,這就是真正的澳洲方式。
隨 便 我發現澳洲人在衣著、講話和行動方面,都比較隨便。他們好像對一本正經的東西,會感到不舒服。比如說:阿利瓦·牛頓瓊斯,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時的穿著。當你第一次認識一個人,而直呼他的名字,是被接受的,但如果你加上"先生"、"太太"或"小姐",卻是會被別人投以懷疑的眼光。意思好像在問:"你是不是瘋了"?
似英國方式但又有所不同 "喝茶",在澳洲指的是"晚餐",而不是緬甸指的下午4點的下午茶。我曾經有過尷尬的經驗,當我邀請一對夫婦來"喝茶"時,他們卻是來參加"晚餐"。
不管怎麼說,這並不是兩國生活方式比較的專著。在居住39年多之後,澳洲對於我來說,已經習以為然。當別人問我:"你好嗎"?我已經學會回答:"好!謝謝!"而不是說:"很好!謝謝你"!現在我大致可以從歐州人或巴爾干人中,分辨出英國人;也能從他們的穿著、言語、行動中,判斷出他們的背景。同時,我認識了澳洲的天然植被,在歲月流逝中被逐漸侵蝕掉,也學會了欣嘗澳洲土著生長的金合歡及各類橡樹。真正的整合,是在當我認識到澳洲生產的商品,比亞州生產的要好的時候;現在我買澳洲設計的服裝和穿著我認為是澳洲中產階級所接受的衣服。
學習別人,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生活在多元背景,多元價值觀的社會,開始使你去真正考慮自己的身份。我開始更渴求去查詢我的家族和我的根源,我是誰?我是什麼?這些簡單的疑問,指引我去追尋我的根。就像看書一樣往後翻,從最初的那一頁開始。